

变数据为新农资 变手机为新农具
氾水种粮“父女兵”拉满“科技范”
□特约记者 高 翔
6月15日,父亲节。64岁的氾水镇其奎家庭农场农场主姚其奎和他大学毕业的女儿华洁在农场里并肩忙碌着。灼热的阳光,如同父亲深沉的爱意,无声浸润着女儿华洁每一次的农场耕耘。这既是父爱无言最真挚的表达,也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农民与新时代的新农人在乡村沃土上的“双向奔赴”。
姚其奎,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是当地公认的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刚刚结束的夏收,是对他丰富经验的一次生动诠释。“我家农场1100亩麦田分散在三个地方,抢收就是抢天时!”姚其奎话语中透着丰收的喜悦,“我们农场组织了9台大型收割机协同作业,一天的功夫,所有麦粒都进了仓。今年,又是一个实打实的丰收年!”
父亲的“丰收经”,在女儿华洁手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这位毅然接过农场接力棒的新农人,放下了父亲记录农田核算的记账本,熟练点开手机上的“家庭农场随手记”APP,每一笔投入产出都清晰可查。她不仅学会了驾驶收割机、插秧机等大型农机,更“玩转”了无人机等新式装备。“现在,数据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具。”华洁说,数字化工具正推动着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升级,也悄然完成了职业农民的“更新迭代”。
面对今年连续高温干旱挑战,科技赋能的效果尤为显著。“尽管今年干旱少雨,可我家农场的小麦平均亩产还是达到了1000斤,有的地块甚至高达1160斤,也算是个丰产年。”华洁欣喜地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年初我们就通过订单农业,与粮食企业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小麦1.2元/斤,如果市场价更高,还能参与二次分红,收益更有保障。”
谈及今年的好收成,姚其奎满是感激:“多亏了镇农环办农技员的全程护航!他们不但指导我们用‘农技耘’APP学习新技术,让我明白种田不能光靠老经验,而且还经常组织我们外出学习取经,开阔眼界。遇到难题,他们更是随叫随到,三天两头往田里跑,真是帮了我家农场大忙!”
氾水镇农环办农技员、农艺师华占平道出了技术支撑的关键:“一方面,我们为种植大户推荐适应本地的小麦良种;另一方面,我们狠抓小麦播种环节的精耕细作,确保压实保湿,争齐苗、促壮苗。面对今年极端天气,我们第一时间下沉到田间地头‘把脉问诊’,指导大家科学应对旱情,合理精准用药,适时适度补水,努力将旱情危害降到最低,千方百计保产量、提品质。”
夏收的喜悦还未散去,华洁父女已在秧田里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从翻滚的金色麦浪到颗粒归仓的满足,是汗水凝结的丰收喜悦;从满目金黄的落幕到遍地新绿的铺展,是生生不息的耕耘延续;从父亲姚其奎坚实的背影到女儿华洁创新的步伐,更是“爱农、懂农、兴农”基因的鲜活传承。这个父亲节,属于中国农民的独特浪漫,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被这对父女用行动具象化地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