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文学
2025年04月03日

心香瓣瓣

胸中有戏 笔下生情

□张元顺

对于一个淮剧之乡的宝应人来说,不爱看戏,不懂戏文,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因此,要让看戏、听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的思想辽阔起来,或许你会受益多多。

——题记

耳听得我欲记写草根淮剧,有人便问:“你咋喜欢悲腔苦韵的?”

我说:“淮剧根植于田野,它是从江淮大地苦难中长出来的。在我们的DNA里都流淌着这乡音古韵,正是它丰盈了我的情感世界。”

“你是写淮剧的前世今生吗?”

“正是!淮剧系国家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追寻的即是古淮演变发展的轨迹和其大师名伶的足音,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得把我们自己民族的根留住啊!”

“喜欢淮剧也不能当饭吃,写它也不会有多少人爱看。”

“淮剧的每一曲牌都凝聚着岁月的沧桑,写乡野之音是我一直的梦想。看不看由着各人性情来,我压根就没指望‘装睡而叫不醒的人’会看。但起码让阅读的人遐想遐想!”

……

甭问我那么多,且听我慢慢道来!

人谓:人生的不满意要在戏里找。人生如戏者,常常一败涂地;戏如人生者,却往往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前者,以生活为舞台;后者,以舞台为生活。其实,生活就像一出戏,有吃不完、尝不尽的酸甜苦辣,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怒哀乐。只有经历了、看过了,生活才有滋有味。

诸君有所不知,戏曲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融诗歌、诗文、辞赋、舞蹈、音乐、绘画、武术和说唱等艺术为一体,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花板”。戏曲内容包罗万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语义和表达能力。它所塑造的精神家园,可以收留一颗流浪的心灵,能让备受挫折的人从中得到抚慰、唤醒和激励,足以陶冶情操。可想而知,一个没有文学艺术滋养的国度,民众精神层面就会黄沙漫漫,看不见芳草萋萋。于是,有人便生出慨叹:不爱看戏的人,算不得什么传统文化的高人;不喜欢淮剧的人,也算不上什么真爱自己家乡的人。说到底,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传统戏曲血脉传承的文化认知问题。

淮剧发源于乡村,发祥于都市,言之凿凿。它从田埂上走来,从“门叹词”中走来,经过二百年的沉淀发展,由世俗走向雅致,由村头巷尾走向城市舞台,经历了异乎寻常的艰辛和嬗变。以筱文艳、何叫天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辛勤耕耘,苦心探索,开创建立了曲牌繁多、行当齐全的板腔艺术,使之成为一个剧种;后以陈德林、裔小萍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引领淮剧在唱腔上实现了由粗犷朴实走上抒情精致的转变;再以梁伟平等为代表的中一代艺术家以打造“都市新淮剧”为契机,推动淮剧改革再造戏曲之美;而以陈澄、陈明矿等为代表的一代新秀,突破际代传承格局,拓展新时代淮剧发展的万里江山,影响力逐渐波及全国。如今,淮剧在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剧种之后,也有幸与其一起站在了中国戏曲舞台之上。其中,作为淮剧发源地之一的宝应,为整个淮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公认为“西路淮剧的主力军”。

我国史上曾是一个散文大国,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再到明清小品文。每一代之文学,几乎都与散文有其离不开的渊源,以至于在古代,小说只是“小道”,出身稗官野史之流,诗歌和散文才是正统。但到了现当代,似乎反了过来,小说才是正统。诗歌还有不少人在写,然散文,即使是放在现代文学史里,也只是一小部分的篇幅。而一个曾经在普罗大众中风靡一时的最红作家,可能大家最有印象的应该是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了。往日里,我虽然写过些许散文和小诗,也出版过两部散文集,并且还是中国散文学会的一员。但功力不够,显得无足轻重。在美文写得环佩叮当美到目眩的当下,我依然拿起三寸不烂之笔,力图用平实的散文笔调去还原历史、诠释戏事,以此慰藉乡愁,为“非遗”古淮承传光大尽点微薄之力。

可以说,我是看着淮剧长大变老的戏迷,也是近距离反观淮剧变迁的追寻者。放眼全国淮坛,自古至今,薪火相传,可谓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然而,在我有限的视线里,我撷取的仅是淮剧发展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受困于语言难以抵达的境地,某些观点纯属个人一孔之见,不代表任何官方。散文亦真亦幻,虚实相间,奉行的是自由驰骋的精神,有着简约向上的传统。读者若能从我的这部散文留白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看,那将不胜感激!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