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6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文学
2024年06月14日

乡音细碎动我心

——读赵征溶《宝应方言词语汇释》有感

□王 垄

作为一名从田埂上走出来的乡土诗人和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多年来,我始终把乡土、乡情、乡音等作为自己笔下永恒不变的“母题”。在我业已发表的数百万字作品中,关于乡音题材的东西可谓俯拾皆是,《醉人的乡音》《永远的乡音》《麻雀携带的乡音》以及《行走在方言里》《方言如曲不离口》等等,单从这些众多见诸报端的作品题目上就可见一斑。我曾在一首诗里写道:“我只想把乡音\贴成精神财富的标签\从老家发来的语音短信\让我的漂泊\有了丰厚的盘缠。”

写了这么多年的“乡音”,我却对真正的乡音缺少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尽管在我眼中,乡音有直抵人心的力量,甚至“从方言里拿来的优秀传统早已成为我们口语上的指纹”,但排除文学上或者称之为“化学上”的乡音,我对地理上或者称之为“物理上”的乡音却知之甚少,我所在的县叫宝应县,说的是“宝应话”;我所在的乡叫柳堡乡,说的是“柳堡话”……对于它们的前生今世或者来龙去脉,我几乎一无所知,即使有心收集、整理,也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直到某一天获赠本土老作家赵征溶先生倾心编纂的《宝应方言词语汇释》一书,才有一种如获至宝、如释重负的感觉。随后我用数年时间,边读边学,边研边改,对这部辞书式的著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在感佩之余,更生敬仰之情。

1939年出生于宝应的赵征溶先生,曾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及散文、传记和小说写作,出版过《让我们荡起双桨——追寻刘炽和他的旋律》《藕思如梦》《又是荷藕飘香时》和《献宝》等多部专著,并与人合作主编过《新汉语成语词典》。耄耋之年的他呕心沥血,历时10余年,搜集整理宝应方言词语5000多条,编注而成15万余字的《宝应方言词语汇释》,完全出于自身对宝应方言的热爱,对家乡方言文化价值的珍惜。他凭着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满腔热忱,殚精竭虑,自觉而自发完成了对家乡方言的“抢救性挖掘整理”,避免其在岁月长河中消失湮灭,并努力使之始终葆有强劲的生命力,可谓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宝应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新石器时代,宝应地域已有人类活动,境域置县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宝应区划几经变迁,县域辖地沿革多变,人文交流融合频繁,外来文化和地方语言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宝应方言,总体较为复杂多样。县境内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使用的“乡音”分别被叫作“淮腔”“曹甸腔”;“盐城腔”“水腔”;“高邮腔”“子婴腔”;“侉腔”“侉调”等等,这就使得宝应方言词语的搜集整理成为庞大的工程。近年来,本地虽有人对宝应方言进行过零碎的“趣谈”,但总不成体系,“注不精当”“举例欠妥”及其他谬误在所难免。赵征溶先生出于“对历史和文化的责任意识”,对宝应方言潜心搜罗研究,最终奉献出这样一部薄而厚重的《宝应方言词语汇释》,真实记录了宝应方言的特点,反映了荷乡人民的社会生活,“得存宝应方言词语较为丰富的历史蕴涵”,为宝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和民俗文化的研究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其中艰辛,自是不言而喻。

有人说,乡音、方言是人类情感的“反射区”。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歌咏着乡音,无数背井离乡的游子惦记着乡音。乡音是一个人的“履历表里无法变更的身份”,像血脉延伸的大树永远枝繁叶茂。在本书的“后记”中,赵征溶先生动情地说:“我是宝应人,宝应是我生长的地方。几十年来,我生活在宝应方言的语境里,讲宝应方言,听宝应方言,宝应方言便伴随着文化渗透在我的生活里,寄托着我那浓浓的乡情……”每每读及于此,我便想起清代诗僧释函可的诗《遣诸子行后》:“几年无复听乡音,一听乡音泪更深。收拾乡音担去尽,不教细碎动予心。”一本《宝应方言词语汇释》让人对宝应乡音、方言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和了解,全书原貌呈现的泥土芬芳和民俗气息,更像一剂“良药”,慰藉着宝应人无边的乡愁。捧读此书,便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觉,细碎而精致的仿佛来自母语深处的乡土音符和特色滋养,令我心动,撼人魂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