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3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专版
2016年03月19日

宝应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咬定全年目标不动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县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民生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一、综合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02亿元,可比价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6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04.00亿元,增长11.3%,其中工业增加值165.96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88.39亿元,增长12.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14.3:44.6:41.1。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0669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5144元。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总产93.47万吨,实现“十二连丰”。全县84.77万亩小麦单产418公斤,总产35.43万吨; 87.57万亩水稻单产640公斤,总产56.02万吨;8.5万亩油菜单产188公斤,总产1.60万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施农业规模项目21个,新增设施农(渔)业面积2.5万亩。获批部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新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9家。获批“三品一标”39个。获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示范单位”7家。荣获全国甲鱼生态养殖第一县。宝粮集团获评“中国十佳粮油集团”。建成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30个,开设农产品营销网店42家。创成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30家。全县新扩建规模养殖场户16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6%以上。2015年我县荣获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三新农业工程试验场获批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

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新增大型农机具768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2%。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153.8万亩,完成犁翻面积近15万亩,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68.5万亩。新建机库11个,完成跨区作业总收入2.1亿元,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综合三率水平分别达到98%、95%以上,全县排灌泵站得到较好管护。

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建成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15个,省级生态村3个,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农村公路提档升级69公里,危桥改造28座。疏浚整治蔷薇河、向阳河,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工程。全县242个村(社区)与省农家书屋信息平台实现联网,完成农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工程,15个镇(区)多功能文体广场建成使用。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2015年,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总数达392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9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8.9%。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61.57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16.3%。工业用电量11.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7%。

主导产业运行质态提升。2015年,全县工业实现开票销售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入库税收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县重点推进的输变电装备及新能源发电、机械装备及汽车汽配、轻纺及化建、电子信息及文化、食品及有机食品等五个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全年累计实现开票441.3亿元,增长2.5%,实现入库税收11.7亿元,增长17.9%。其中:输变电装备及新能源发电产业支撑有力,实现开票销售269.5亿元,占五大产业的61.1%;实现入库税收4.4亿元,占五大产业的37.9%。电子信息及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实现开票销售38.7亿元,增长16.5%;实现入库税收2.6亿元,增长27.5%。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有资质建筑企业11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0.92亿元,同比增长6.7%;竣工产值407.48亿元,同比增长18.7%。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从业人员13.78万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52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976万平方米。新增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家、省级建筑业“百强企业”1家。2015年申报省优工程2项、省文明工地7项、市文明工地35项,通过省文明工地评审2项、市文明工地评审19项。获批市琼花杯13项、五亭杯4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更加合理。全县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24.77亿元,同比增长20.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287.57亿元,同比增长21.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7.20亿元,同比增长10.0%。从三次产业结构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6亿元,同比下降73.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08.70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24.01亿元,同比增长28.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5.47亿元,同比增长25.7%。

重大项目支撑有力。被市确定的重大项目42个,完成投资105.77亿元,同比增长19.0%,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5.8%,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作用明显。在市重大项目中,工业项目21个,完成投资81.15亿元;服务业项目11个,完成投资12.62亿元;农业项目7个,完成投资10.45亿元;基础设施项目3个,完成投资1.55亿元。米阿萨凯翔汽车零部件、裕宝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房地产开发有所回落。全年共有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39个,完成投资37.20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住宅完成投资34.49亿元,同比增长11.6%;非住宅完成投资2.71亿元,同比下降6.9%。商品房销售有所回落。据我县房管局网上备案系统数据显示,2015年我县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6.11平方米,同比下降10.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49.3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逐步回暖。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63亿元,同比增长10.3%。按销售地域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4.68亿元,同比增长11.0%;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95亿元,同比增长8.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22.81亿元,同比增长9.3%;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2.82亿元,同比增长21.1%。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实现29.26亿元,同比增长9.0%;限额以下企业实现106.37亿元,同比增长10.7%。

六、开放型经济和旅游业

外向型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1975万美元,同比增长20.2%。实际外资到账912万美元。全年累计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89002万美元,同比增长14.2%,其中自营出口67482万美元,同比增长10.6%。分行业看,机电行业出口50920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的75.5%,同比增长17.4%;玻璃水晶产业出口8328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的12.34%,同比增长5.4%;纺织服装业出口2934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的4.3%,同比下降10.4%;农副产品业出口4635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的6.9%,同比增长5.2%。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同比增长12%,实现旅游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13%。总投资10.3亿元泰山殿佛教文化旅游街区项目,已投入2.9个亿,一期平台土建施工完工。总投资12亿元的金源温泉度假休闲区项目,已投入1.6亿元,其中,温泉游泳馆对外营业,金源游乐园试营业。以多种形式来推介宝应旅游。成功举办“深呼吸”千人游宝应,“魅力荷乡、寻韵古风”环宝应湖全国百公里自行车挑战赛等七个方面大型旅游推介活动。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营业性车辆完成公路客运量663万人,客运周转量5.03亿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519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9.46亿吨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626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24.15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发展稳健。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9057万元,同比增长21.4%。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大运营公司完成电信业务收入44485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6.5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达19.2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4.1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3.16亿元,增长19.0%。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11.8%。全年财政支出62.94亿元,增长18.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52亿元,增长11.4%。

金融业快速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08.51亿元,比年初增加63.70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3.08亿元,比年初增加32.89亿元,同比增长17.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9.21亿元(含11家小贷公司),比年初增加30.23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8.39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3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6.5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支撑有力。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高新技术产品70个,引进转化省重大科技成果6项,新增市级以上“三站三中心”40家。创成中国驰名商标3件,新增省著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5个。实现专利授权145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5件。参与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创成省级科普示范县。开发区获批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宝胜股份定向增发获批。3家企业“新三板”挂牌。新一批科技镇长团驻宝任职,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0项,新建校企合作联盟10个。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获批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省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宝应中专通过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验收。新建、改造校安工程6000平方米,启动实施了实验初中西校区等重点项目工程。完成第二批、启动了第三批录播教室建设,完成第一批多媒体教学设备装配工作。全面落实学生每天“阳光体育1小时”,承办“扬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青少年部足球比赛”。高考各项主要指标均位居扬州市前列。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达4A人数、增幅和生均加分均列扬州各县市区第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县文化中心竣工免费开放,县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孙荫庭故居对外开放。多功能文体广场镇区全覆盖,创成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县242个行政村全部配套计算机设备,实现与省农家书屋数字图书信息共享工程联网。举办了“舞动荷乡·幸福宝应”全县第四届广场舞大赛,开展了2015宝应好人进万家群众文艺汇演。修缮开放朱氏家祠和蒲松龄纪念馆,宝应儒学博物馆、宝应名人纪念馆年底前对外开放。《黄塍跑马阵》入选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公示。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国家卫生县城通过复审。重点卫生项目有序推进,建成县血液净化中心并投入使用;积极推进柳堡、黄塍两个血透点建设。人才兴卫项目持续创新突破,选拔产生29名县、镇两级名医。选派8名二级医院业务骨干挂职镇卫生院,安排66名晋升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对口支援镇卫生院。建成省人医——县人民医院远程心电项目,在3个镇初步实现影像、心电、检验信息的远程调取和会诊。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5万份,建档率达90%以上。全县共建成15个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儿童预防接种率达95%以上。完成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2.5万人。

体育事业统筹推进。全县15个镇(区)建成多功能文体广场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新增体育场地84800平方米,建成252个村级“五个一”运动场。承办了扬马城市跑不停宝应暖冬公益跑、省市学生足球、柔道等重大赛事。被命名为第一批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完善健身组织网络。新增自行车协会、石锁协会、安宜镇康乐羽毛球协会和满天星足球俱乐部4家体育组织。目前全县已有19家体育社团和75家社会组织,扩大了团体协会和健身人群。

十一、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北河路、苏中北路提升工程全面完成,老淮江路、邗沟路改造工程加快建设,泰山殿历史文化街区、白田路商业综合体、人防指挥中心、邰家河整治等工程有序推进。花城广场改造、宝射河南岸景观等工程主体竣工,新增城区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城区新增停车位1070个,增补背街小巷路灯300盏,升级改造公厕8座,“三线”入地16公里,疏浚下水管道160公里。建成南园垃圾转运中心。改造老旧小区7个,面积18.7万平方米。新增新老住宅区物业服务113万平方米。    水、曹甸等集镇公园提升、水系治理、老街修复成效明显。

水镇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连淮扬镇铁路宝应段启动实施,机场路开工建设,    夏路建成通车。盐宝线航道驳岸改造7.5公里。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完成宝应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白马湖湿地纳入生态红线区。2个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创成省级生态村3个。成片造林8300亩,建成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15个。6个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全部按期完成。铺设城乡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30公里。实施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11个,整治燃煤小锅炉114台,空气质量居全市前列。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率达88.4%。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减排任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基本持平。2015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1.16万人,比上年增加387人。按性别分,男性46.23万人、女性44.93万人。全县常住人口75.54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人口城镇化率50.32%。全年出生人口8487人、出生率9.31‰;死亡人口4233人、死亡率4.64‰;人口自然增长率4.67‰。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据城乡住户一体化抽样调查资料,我县全体居民新口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3元,同比增长8.8%。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746元,同比增长8.8%;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102元,同比增长7.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6%。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7元,同比增长8.9%;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813元,同比增长9.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8.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 49.28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新增各类保险参保对象2.89万人、征缴各类保险基金14.9亿元。城乡养老保险和城镇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均达95%以上。年末全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2.9万人、13.81万人、6.05万人、6.3万人和26.89万人。年末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3.6万人,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人数16.6万人。

就业水平不断提高。统筹推进城乡就业,采集就业岗位61711个,推荐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培训城乡劳动者13025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3880人次,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2500份。举办50期实体招聘会、50期网络招聘会,帮助3785家企业招录员工15293人。举办创业培训班12期,推介创业项目57个,培训创业人员1650人,扶持自主创业668人。积极搭建创业资金扶持绿色通道,为223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86万。

注:1、城乡居民收入为新口径,均为人均可支配收入。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