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冷知识
□ 陈志群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五’与‘午’通,故称‘端午’。”中国古历把每月初一叫“端一”,初二叫“端二”,依此类推,初五就叫端五。五月又叫午月,后端午专指五月初五。
古代的铜镜,还有驱鬼避邪的功能。五月丙午日午时,阳气会达到极致,此时所铸之镜,会拥有太阳纯阳的力量,后来就形成了在端午丙午日午时铸器的传统。这也是“端五”改叫“端午”的一个原因。人们一直叫“端午”,如果现在改叫“端五”,那可真不习惯。
端午的来历,除了纪念屈原外,还有伍子胥,越王勾践,曹娥的传说。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吴王夫差时,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渐被疏远,吴王赐剑命他自杀。伍子胥死前交待,死后挖出他的眼睛,挂在吴国的城墙上,看越国军队打进吴国。吴王把伍子胥的尸体抛入江中,也在五月五日,后人就在这一天祭祀他。
越王勾践立志灭吴,用划龙舟的形式来操练水军,蒙蔽吴国发现越国的动机,所以有端午划龙舟来纪念勾践的一说。
曹娥(东汉上虞人),其父是个巫师,在祭祀时意外落水而死,却不见其尸,曹娥为寻父投江,三天后,即五月五日,父女尸体相拥浮出水面。人们也在这一天纪念这位孝女。
因为屈原“极致的忠”,天宝(742)年,唐玄宗下令将屈原等忠臣增入祀典,以后 “春秋二时,择日致祭”,屈原跻身于国家公祭名单。北宋的神宗皇帝封屈原为“清烈公”,所以端午节就以纪念屈原为主了,端午又叫“诗人节”。
端午节不说“快乐”,因它是祭祀的日子,应说“安康”。再说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正值仲夏,气温升高,阴恶气最重,百虫活跃,蚊蝇滋生,人易生疾病。在五月要禳灾避祸,所以要在此日打扫庭院,戴香包,悬菖蒲,插艾草,沐兰汤等。
古人在端午节出门须标准装扮:头上插艾,臂上戴索,额头画雄黄,腰缠道理袋。这前三样我们都知道,那“道理袋”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小荷包,内装一把稻子和一粒李子,有稻有李,谐音“道理”,意为今后出门遇上讲道理的人。“道理袋”又叫“赤白囊”,是用红白二色线编成的,宋代有俗语“赤口白舌”,就是与人吵嘴的意思,这是一种厌胜,避免与人吵架。有人在袋里再加一片纸,写有:
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
五月五日中天节,赤口白舌尽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