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三版:专版
2015年11月10日

《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修改稿公众意见征询

前 言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宝应共编制完成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3-2000);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于1997年市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4年通过专家论证,2005年经市政府批复;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于2010年通过专家论证,2012年经市政府批复。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宝应县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宝应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县政府于2014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宝应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5年9月25日,《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修改稿通过了由扬州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发电子邮件,也可邮寄至宝应县规划局(地址:宝应县苏中中路625号,邮编:225800)。

咨询电话:0514—88223004、88201240

公示方式:1、规划局网站规划公示栏(http://www.byghj.cn)

2、宝应日报(2015年11月10日)

3、宝应规划馆(县政务中心裙房1-2楼)

4、宝应县规划公示栏(宝应县规划局大门南侧)

公示期限:2015年11月10日——2015年12月9日

联系邮箱:byghy@sohu.com

宝应县规划局

 

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修改稿要点

(一)总则

一、修编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适应宝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区域交通条件,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编制《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保护宝应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宝应的生态特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宁镇扬同城化发展机遇,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和重大交通联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宝应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力。

深化城乡统筹要求,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战略与路径,改变均衡发展模式,走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道路,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从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角度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合理组织区域和城市交通体系,促进区域协作。

充分利用宝应丰富夯实的生态人文景观资源,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手法,有机组织自然景观体系和人文景观体系,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三、规划重点

生态优先:保护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优先发展资源环境消耗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城乡统筹:确定镇和村庄的建设标准,划定不同空间类型管制范围,制定空间管制措施,明确镇村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配套标准及要求。

交通引导:以区域交通条件为指引,实施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乡空间合理布局。

特色营造:合理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在充分挖掘宝应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结构和景观框架,建设宜居城市。

四、规划范围:

县域:宝应行政辖区,总面积1461.2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即县城区范围,东到外环路,南到通湖大道,西到京杭大运河,北到北环路,总面积107.47平方公里。

旧城区:总面积4.33平方公里,东到白田路、南到宝射河、西到京杭大运河、北到泰山路。

五、规划期限:

近期:2010—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

一、总体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四个宝应”建设,紧扣富民强县总目标,坚持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发展两条主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创业转型、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和社会治理“六大战略”,本着“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力争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将宝应建设成为具有经济活力、人文魅力、生态优良的宜居创业型城市,体现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二、区域功能定位

扬州新兴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具有里下河地区景观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和江苏省重要的高效农业生产加工基地。

三、区域发展战略

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主动配套苏南、全面对接扬州

1、与长三角地区:积极融入,寻求合作

2、与苏南:接受辐射、主动配套

3、与扬州:全面对接、资源共享

4、与周边其它城市:优势互补、竞争合作

四、产业发展战略

1、第一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结合城镇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依托各类有机产业基地,本着“集中投入,规模开发”的要求,强化有机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引导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积极打造全国有机农业产业中心。

2、第二产业:整合优化电工电器、食品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棉纺织品、玻璃制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及文教玩具五大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促进规模企业发展;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群;加快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科技素质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实力。

3、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建立健全旅游业综合服务体系,积极融入宁镇扬旅游圈、长三角旅游圈;大力发展快速、高效的第三方物流,鼓励多元化投资,逐步建成具有仓储、运输、加工、配载等服务功能齐全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调整优化商业布局,逐步建立现代商业网点体系。

五、社会发展战略

合理调控城乡人口规模增长和空间分布,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三)县域城乡规划

一、人口与城市化

1、总人口县域总人口2013年94.18万人,2020年105.5万人,2030年110万人。

2、城镇人口县域城镇人口2013年44.57万人,2020年55万人,2030年71.5万人。

3、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县域城市化水平47.33%,2020年52.1%,2030年65%。

二、县域城镇空间

1、空间发展战略

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均衡发展”转向“重点建设”,依据资源条件、城镇型功能中心的培育、特色功能区域的形成以及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将县域划分为五个片区,突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资源约束下,对片区的功能和特色的培育,引导城镇空间的极化发展、层次推进。

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中心片区以县城区为发展核心,产业发展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配合京杭运河西部生态旅游建设,构筑经济、文化、服务、旅游、物流的综合功能片区。山阳镇控制发展规模,依托湖滨地区,适度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及其配套商业服务业。

2)、西南片区是宝应南部城镇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挥自身优势,优化产业结构,逐步脱离传统棉纺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3)、北部片区大力发展现有文体教玩具的基础上,整合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将空间增长由外延拓展转向土地高效使用的内涵发展。

4)、东部片区为县域内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为主的开敞空间。强化射阳湖镇作为重点中心镇的人口与空间集聚效益,同时本片区依托现有高效农业基地及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作为县域重要的生态保护区,限制污染性工业企业进驻。

5)、东南片区为城市化发展集聚主体空间,同时依托柳堡作为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镇,发展红色旅游。

(四)综合交通

一、发展目标

建成扬州北部,沟通苏北与苏南地区的融合高速铁路、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铁路

连淮扬镇铁路为国铁Ⅰ级双线客运专线,在宝应境内南北向通过,沿京沪高速公路西侧布局,形成沟通苏北与苏南地区的区域性交通走廊。规划在宝应城区城南新区设置宝应站,占地约19公顷。

三、公路网规划

1、高速公路

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宝应南北,除既有的位于宝应城区北部与西泾公路、宝应城区中东部与宝应大道的两处互通外,规划在水镇增加一处与沙公路的互通,并在宝应城南新区以南预控一处与331省道新线的互通。规划实施后,京沪高速公路在宝应境内将有四处互通。另外,夏集镇还可以利用位于高邮市界首镇境内与界临沙公路的互通。

2、一级公路

西泾公路(301县道、414省道):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一级公路,横跨宝应城区北部(原泾河镇地区)与曹甸镇,并在宝应城区北部与京沪高速公路互通,是宝应境内最北侧的东西向干线,也是宝应城区北部、曹甸镇以及盐城部分地区进入京沪高速公路的主要通道。

331省道新线:新建一级公路,在宝应境内由西向东途经宝应城区、鲁垛镇和射阳湖镇,是县域中部东西向最主要的交通干道。

沙公路(304县道):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一级公路,途经水、柳堡、广洋湖三镇,是县域南部东西向主通道,用以加强东南与西南部地区之间的联系。

界临沙公路(332省道、344国道):332省道与344国道宝应段,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一级公路,在宝应境内途经水、夏集二镇,是县域最南侧的东西向干线,是水、柳堡、夏集三镇以及高邮市北部地区至京沪高速公路的主要通道。

淮江公路复线(203省道、233国道):近期203省道宝应段,远期233国道宝应段,新建一级公路,在宝应境内由北向南途经宝应城区、水镇和夏集镇,承担老淮江公路(237省道)的交通功能。线路沿京沪高速公路西侧布局,是纵贯宝应南北的另一条干道。

安大公路(264省道):264省道宝应段,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一级公路,在宝应境内由北向南途经曹甸镇、射阳湖镇、宝应城区西部、鲁垛镇、柳堡镇和夏集镇,用于加强县域东部地区的纵向对外交通联系。

曹安公路(101县道):新建一级公路,为宝应城区向东北方向辐射的放射线,连接宝应城区与曹甸镇。在宝应城区东北角与城区主干路东阳路相接,在曹甸镇区南与西泾公路相交。是曹甸镇区与宝应城区之间的主要通道,同时与宝曹公路一起承担淮安市南部乡镇(施河镇、溪河镇、流均镇等)至宝应城区、京沪高速公路以及宝应铁路站的主要通道功能。

3、二级公路

恒黄公路(302县道):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二级公路,由西向东依次经过宝应城区北部(原泾河镇地区)、曹甸镇和射阳湖镇,是县域北部东西向联络通道。

宝曹公路: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二级公路,为宝应城区向东北方向辐射的放射线,与曹安公路一起连接宝应城区与曹甸镇,在宝应城区东北角与城区次干路宝曹路相接,在宝应城区与曹甸镇交界处与恒黄公路相交。是曹甸镇与宝应城区之间的重要通道,同时与曹安公路一起承担淮安市南部乡镇(施河镇、溪河镇、流均镇等)至宝应城区、京沪高速公路以及宝应铁路站的主要通道功能。

宝射公路(151县道):新建二级公路,为宝应城区东部向东北方向辐射的放射线,连接宝应城区与射阳湖湖区,依次经过宝应城区、曹甸镇、射阳湖镇,是宝应城区与县域东北部景区群的主要联络通道。

盐金公路(331省道旧线):在宝应境内保留宝应城区外围段(二级公路)。东段西接宝应城区次干路府前路,向东经射阳湖镇到达盐城市建湖县;西段东接宝应城区主干路宝胜路,向西先至山阳镇,然后折而向南到达淮安市金湖县。是县域中部东西向重要联络通道。

沿广公路(303县道):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二级公路,由西向东依次经过宝应城区最南端、水镇最北端、鲁垛镇和广洋湖镇,并在最西段与237省道相交。用于加强县域中南部的东西向联系。

352县道:新建二级公路,由西向东依次经过水镇南部和夏集镇镇区,用于加强水与夏集两镇之间的交通联系。

350省道:350省道宝应段,新建二级公路,在宝应境内起自山阳镇中部(与331省道旧线西段相接),向北出宝应县后折而向西到达淮安市洪泽县。用于加强县域西部对外交通联系。

中公路(204县道):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二级公路,由北向南依次经过山阳镇、宝应城区西部(原中港镇地区)、水镇。是县域西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南北向主要联络通道。

老淮江公路(252县道、237省道):在宝应境内保留城区外围段(二级公路)。北段南接宝应城区主干路运河路,向北沿京杭大运河经宝应城区北部(原泾河镇地区)到达淮安市;南段北接宝应城区次干路运南路,向南沿京杭大运河经宝应城区南部、水镇到达高邮市。是县域西部(京杭大运河东岸)南北向重要联络通道。

203县道: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二级公路,由北向南依次经过曹甸镇、宝应城区东部(原望直港镇地区)、鲁垛镇、柳堡镇西部、水镇东部和夏集镇西南部,用于加强县域中部南北向交通联系。

西夏公路: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二级公路,北起331省道旧线、南至332省道,依次途经射阳湖镇、宝应城区东部(原望直港镇地区)、鲁垛镇、柳堡镇和夏集镇,用于加强县域中南部南北向交通联系。

201县道: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二级公路(部分区段为三级公路),由北向南依次经过曹甸镇东部(原西安丰镇地区)、射阳湖镇、广洋湖镇西部、柳堡镇东部和夏集镇,用于加强县域东部南北向交通联系。其中曹甸镇东部至射阳湖镇之间区段为三级公路,其余区段为二级公路。

射广公路:在既有线路基础上提升为二级公路,连接射阳湖镇和广洋湖镇,用于加强县域中东部南北向交通联系。

4、旅游公路

在县域规划两条南北向的旅游公路,技术等级为三级,一条位于县域西部,宝应湖东侧,依托253县道构建,主要加强宝应湖的旅游开发;另外一条位于县域东部,依托201县道北部区段和251县道构建,主要沟通射阳湖、兰亭荡、广洋湖等湖荡资源,提高宝应的旅游功能。

5、其它公路

镇村公路达到三级标准,新建的公路,应避免穿越镇区,对穿越镇区的现有公路进行断面改造或局部改线,力求使公路交通利民而不扰民。同时,城镇建设应合理地利用公路引导城镇产业布局,避免区域公路街道化,保证公路交通畅通、便捷。

6、公路客运站

规划在县域设置“一主两辅”公路长途客运站,主客运站位于宝应城区、宝应大道与淮江公路复线交叉口西南侧,规划为一级车站,占地约10公顷;两辅客运站分别位于水镇和曹甸镇,规划为二级车站,各占地约5公顷。

四、城际快速交通廊道

依托连淮扬镇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和淮江公路复线构建一条复合型城际快速交通廊道,连通宝应与高邮、扬州、淮安等城市。规划该廊道承担快速、大运量客货运输并在客运方面融合城际铁路、大巴班车、小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宝应城区与沿线其它城市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联系。充分预留和控制该廊道沿线两侧用地并落实到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

五、航道、港口及码头

1、航道

京杭大运河:为苏北地区航道主干线,规划对其航道设施进行进一步完善,疏浚清淤,按二级航道标准进行维护。

盐宝线:规划为四级航道,对新建的设施应按照四级航道标准执行,对已有的设施应逐步改造,达到相应标准。城区段应建石驳岸,以加强航道两岸的维护,保护航道。

规划阜宝线和金宝线为六级航道,按照六级航道标准进行疏浚整治。

规划大灌河、三横河、大潼河、大溪河、中港河、芦河、宝应湖区为七级航道,加强疏浚沟通。

2、港口及码头

规划于京杭大运河以东区域设置四座挖入式港池。其中,一座位于京杭大运河东岸、宝应城区北部八浅路北侧,为整个城区提供服务;一座位于京杭大运河东岸、宝应南部新城纬二十六路南侧,作为宝应港的主要集散基地,为全县提供中转联运服务;一座位于京杭大运河东岸、水镇西侧,服务于县域南部乡镇;一座位于宝射河南岸、宝应城区东部经十六路东侧,服务于县域中、东部乡镇。

规划于朱马河河口新建一座船闸,用于缓解现宝应船闸的运行压力。

(五)历史文化保护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水网格局

1)保护内容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保护的重点,包括京杭大运河、宝应湖、小涵洞、宋泾河以及运河故道。

2)保护要求

①京杭大运河主体按照《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保护,逐步整治或搬迁保护范围内现有对遗产及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工矿企业、垃圾、墓地、建筑、植被等。不得进行任何损害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严格控制运河污染源,改善运河水质,加强水环境及大气环境的监测。

②宝应湖保护湖泊形态,防止侵占湖域,优化调度,维持合理水位,加强生态保护,维护湖泊水质健康。加强污染防治,清除行水障碍,推进退田还湖,压缩养殖面积,提高全民的湖泊保护意识。

③小涵洞疏浚河道,改善水质,任何建设活动不得侵占河道和街道。

禁止任何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工作,任何建设工程均不得破坏环境景观和历史风貌;避免出现大体量的建设,建筑色彩、外观均应与当地民居风格统一。

④宋泾河严格控制水系边界的完整,保护宋泾河河道水体及断面,改善水质,水体两岸的驳岸必须经过规划。

⑤运河故道参照《宝应县老城区保护规划》相应条款保护。

2、旧城区与特色镇

保护旧城区路网框架与肌理,射阳湖镇突出汉文化以及里下河地区水乡湖荡特色,丰富水上旅游线路;曹甸镇重点突出苏中革命老区特色;柳堡镇突出红色旅游特色。

3、文物古迹

1)文保单位

①保护内容宝应现有文物保护单位78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

②保护要求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2003年)》的要求保护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编制保护规划。

历史建筑:制定宝应县历史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按照相关保护规定要求给予严格保护。

2)历史环境要素——古树名木

①保护范围宝应中心城区目前共有古树名木26株,其中一级古树名木2株,2级古树名木24株。

②保护要求参照《宝应县城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扬州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3)文物古迹普查

加大全县范围的文物普查力度,对新发现的文物资源应及时申报备案,制定保护措施,编制保护规划。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保护内容

1)、登记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6类的23项内容。

2)、未登记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人物、淮剧等民间音乐,泾河大糕等传统手工技艺。

2、保护措施

1)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摸清宝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健全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和形成宝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对宝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继承工作。

3)保护、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鼓励和保障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培训当地居民继承延续传统手工技艺。

三、历史环境保护

基本保持宝应县域范围内的传统水网格局,禁止大规模调整、填埋现状水系,保持独具特色的里下河苏北、苏中水乡风情的风貌景观,保护古建筑、码头、驳岸等古迹,维护沿河绿化,控制文保单位周边建筑高度和风貌。

四、历史文化资源利用

1、坚持“抢救、保护、继承、发扬”的方针抢救濒临毁坏的珍贵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优秀历史传统,发扬城市特色文化。研究分析城市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

2、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注重合理利用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保护应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与自然景观合理利用、城市文化景观的创造相结合。

3、传承与宣扬宝应人文精神,举办与宝应历史文化相关的展览、竞赛和节庆等文化活动,如鲁垛镇乱针绣、曹甸十番锣鼓、夏集车水号子、宝应蛤蚌舞、三人花鼓、跑马阵、夏集庙会等。

4、建构文化空间体系,利用文物古迹和文化设施,建立以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和剧院等为主的文化展示空间体系,完善已有文化设施,为传统文化提供适宜的文化空间,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5、利用宝应现有资源,以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特色美食为主题,突出文化特色(荷藕文化)、休闲特色(乡村休闲、美食休闲)和产业特色(农业旅游、商务旅游),发展有宝应特色的旅游产品。

6、在政策上和财政上鼓励和支撑民间文化机构的发展,如书画协会、舞蹈协会、摄影协会、小说协会等,为文化机构提供活动场所。

(六)市政公用设施

一、给水工程

1、用水量预测

1)、给水指标

县城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400升/人·日。

水镇、曹甸镇与射阳湖镇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250升/人·日,其他乡镇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220升/人·日。

农村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80升/人·日。

2、区域供水

1)供水方式逐步实施区域供水,关闭乡镇小水厂与地下水厂,通过第一水厂与潼河水厂向城镇及农村联网供水,保障供水质量与供水安全,实现城乡无差异化统一供水。

2)水源规划2030年宝应水厂仍以京杭运河为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位于现状取水位置,规模扩建至20万立方米/日。潼河作为区域供水工程第二水源,实现双水源供水,取水口在潼河三横河北套闸东侧一千米处。将地下水列入应急水源,远期增加二里排河作为应急水源。

3、区域水厂

宝应水厂与潼河水厂为区域水厂,向全县域供水。其中宝应水厂规模扩建至20万立方米/日,占地8公顷,主要供水方向为县城区、山阳镇、曹甸镇与泾河地区。潼河水厂,供水规模扩建至10万立方米/日,占地5公顷,主要向

水镇、夏集镇、柳堡镇、广洋湖镇、鲁垛镇、射阳湖镇以及农村地区供水。

4、增压泵站及给水管网

规划新建增压站6座,分别为水增压站,规模3.0万立方米/日;柳堡增压站,规模4.0万立方米/日;鲁垛增压站,规模3.0万立方米/日;广洋湖增压站,规模1.0万立方米/日,射阳湖增压站,规模2.0万立方米/日;曹甸增压站,规模2.0万立方米/日。

区域供水管网沿县域主要道路铺设,逐步形成县域环网,与县城区管网联网。工程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加快改造老旧管网,充分利用原乡镇及农村管网设施。

宝应水厂输水干管自第一水厂引出,沿运河路向北铺设DN600毫米输水管一根,随后并分两路DN500毫米输水管沿237省道(淮江公路)向泾河地区方向铺设DN500输水管以及,过运河大桥二桥沿331省道向山阳镇供水方向铺设DN500输水管,;向南铺设DN800DN600输水管一根,过运河二桥大桥向西供水;向东主要依靠北河路DN1000输水管供水,随后沿东阳路向曹甸方向铺设DN600输水管一根,沿331省道旧线向东铺设DN600输水管一根。潼河水厂出水主要沿西夏公路、沿广公路、沙公路、射广公路等铺设,管径DN500-DN800。

二、污水工程

1、污水量预测

污水排放系数取0.8;

其它污水量(管道渗水等)按总污水量的10%计;

日变化系数县城区取1.3,乡镇取1.5-1.6,农村取1.8;

污水集中处理率:2030年县城区达90%,乡镇取85%。

根据污水量指标,2030年县城区污水量为11.82万立方米/日,污水需集中处理量为10.63万立方米/日;乡镇污水量为2.37万立方米/日,污水集中处理量为2.01万立方米/日。

2、污水处理方式

县城区及乡镇采用集中处理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站,农村污水以分散处理为主。城镇生活污水、符合接管要求的工业废水应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3、污水处理厂

县城区规划扩建仙荷污水处理厂,规模为6万立方米/日,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县域乡镇单独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中扩建

水污水厂至0.7万立方米/日,扩建曹甸污水厂至0.6万立方米/日,扩建柳堡污水厂至0.3万立方米/日;保留夏集污水厂,规模不变;新建山阳污水厂,规模为0.15万立方米/日,新建射阳湖污水厂,规模为0.4万立方米/日,新建广洋湖污水厂,规模为0.15万立方米/日,新建鲁垛污水厂,规模为0.2万立方米/日。新建扩建部分污水厂尾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三、供电工程

1、用电量及负荷预测

预测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82.4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150万千瓦。

2、变电所

宝应以220千伏安宜变、平安变、黄塍变和沿河变作为主供电源,现状的协鑫发电公司作为辅助电源。

1)、220千伏变电所保留现状的220千伏安宜变和平安变,规划新建2座220千伏变电所,220千伏变电总容量达2460兆伏安,220千伏电网的容载比达1.68。

宝应远期220千伏变电所情况一览表

2)、110、35千伏变电所110千伏的宝应变、望直变、柳河变、白田变、齐心变、鲁垛变、吉星变、中港变和天平变根据负荷的发展情况逐步扩容,结合夏集镇建设110千伏夏集变。现状35千伏曹甸变、射阳变、广洋变、小尹变、长沟变进行升压改造,场地条件允许的变电所尽量进行原址升压。35千伏的下舍变、安丰变、黄浦变、郭桥变逐步退出运行。

3、高压线路

进一步优化500千伏上河变-江都变的高压线路走向,西侧500KV高压线从开发区东阳路处开始改线,沿宝射河北岸向东至S237东侧与东侧500KV高压线合并沿S237双回架设,向南至新民大沟南侧接上原有线路通道。远期对穿越县城区500KV高压线路实施整体搬迁。

由淮安、高邮电网增加220千伏高压线路引入宝应,以4座220千伏变电所为中心,引出110千伏线路对周边的变电所供电。

在电网建设过程中,高压线路布线应尽量避免对城镇的影响,避免穿越人口稠密区。35千伏及以上供电线路应按道路走向及规划的高压线路走廊统一架空敷设,尽量采用窄基杆塔双回或多回同杆架设,高压走廊宽度满足相关规定。

四、信息化工程

1、用户预测

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4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0部/百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预测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2.7万户,有线电视用户30万户。

2、通信网络发展规划

1)、实施宽带城域网的大规模网络扩容和升级,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容量和传输速率,积极推进语音、视频、数据业务的“三网融合”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2)、完成对现有通信网的下一代网络(NGN)改造,建成骨干智能光网(ASON)传输网,增强通信网功能和服务能力,提升通信网服务品质。

3)、在完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加快建设无线宽带网络,远期实现城区、镇区无线宽带网络100%覆盖。

4)、完成有线电视模拟用户向数字化整体平移,实现有线网络节目传输的数字化,兼顾卫星电视数字化和无线电视数字化,发展数字电视专业频道和数据广播,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5)、加快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把信息基础设施从城镇延伸到乡村,积极发展农村宽带上网用户等业务,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率。

6)、加强区域内合作,逐步实现与周边重要城市网络的直接交换,拓展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

3、通信设施布局

保留现状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和有线电视的网络交换中心,适时进行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网络服务的水平。城区内规划设置3处通信设施综合用地,新建的综合交换局所结合设施综合用地设置。现状农村地区的通信交换机房原则上予以保留,每个重点发展的镇设置1座综合交换机房局所。

规划远期城区和镇区实现FTTB、FTTO、FTTC以至FTTH方式光缆接入,提高用户网络的接入带宽;农村地区,结合用户的分布增设光交点设备,缩短电缆传输的距离。

城区、镇区范围内基站的覆盖半径控制在0.5公里以内,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基站覆盖半径控制在1.5公里以内。各家通信运营商应集中建设通信基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景观地带基站应做美化处理。

五、燃气工程

1、气源

气源引自“冀宁联络线”。城区现状的LNG站点规划保留,以“LNG”作为城区管道天然气的备用气源。农村地区的居民仍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主要气源。

2、规划目标

宝应县实现燃气气化率100%,城区、镇区实现天然气管网100%覆盖。

管道天然气城区气化率达100%,镇区达70%。未普及管道天然气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点主要以瓶装液化气为主

3、用气量预测

1)、天然气城镇居民用户生活用气耗热指标为2200兆焦/人·年(52.35万千卡/人·年),公建用户用气量占居民生活用气量的20%,工业企业用气量占居民生活用气量的100%,并考虑15%的不可预见量,预测全县天然气年用气量为1.06亿立方米。

2)、瓶装液化气镇区居民年瓶装液化气消耗量按150公斤/户、农村居民按75公斤/户预测。

公共建筑和商业用户按民用量的10%计算,工业企业用户按民用量的20%计算,并预留10%的不可预见量,预测全县瓶装液化气用气量为1.4万吨。

4、高压燃气管网

保留现状京沪高速公路以东、331省道以北的宝应天然气分输站,预留建设用地面积0.77公顷,用于接收“冀宁联络线”长输管道的供气。结合分输站分别建设宝应县天然气门站、高中压调压站、CNG汽车加气站。分输站通过高压管道对门站供气,门站进行过滤、调压计量、加臭后分别对高中压调压站、CNG汽车加气站供气。各区段管线设计压力详见下表。

表3.9县域高压天然气管网设计压力一览表

全县共设置9座高中压调压站,其中城区2座,镇区7座。以宝应县天然气门站为中心,高压燃气管网以树枝状向外延伸至各镇区的高中压调压站,高压燃气管道全部沿市政道路敷设。

六、县域防洪排涝

1、防洪排涝标准

县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防洪水位9.74米。

圩区河道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雨水管网排水标准一般地区取重现期1年,重要地区2~3年。

2、工程措施

1)、加强运西圩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大圩内排涝能力,加固沿湖堤防,严格控制湖荡围垦与开发,进一步提高宝应湖涝水抽排能力,完善排水出路。

2)、运东地区进一步加固河道堤防,疏通水系,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宝应站上抽下排能力,完善防洪排涝体系。

3)、增强蓄泄洪能力。拓浚主要行洪河道,流域性河道根据流域治理需要拓浚,增强宝射河、宝曹河、二里排河等河道的蓄泄洪能力。

4)、优化圩区。建设区域联防,通过联网扩大保护范围,同时固筑圩堤,整治闸坝,消除不合理的人为影响因素,使水流符合水体流向。

5)、加强调度。统一调度县域权限范围内的河流入口节制闸等设施。

6)、低洼地区向外河排水,实行管网相对集中,减少排水出口,并在出口设闸控制,同时增设通向排涝站或内河的管道,做到外河低水位时自排,外河高水位时关闸机排。

7)、切实保护好河道,不得随意填埋河道、沟塘,逐年对河道、沟塘清淤、疏浚,增加河道、沟塘净容量,提高雨水滞蓄量。

(具体图件等详细内容见宝应规划局网站规划公示栏http://www.byghj.cn)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