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8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专版
2015年08月07日

永远难忘的战斗

苏中反攻第一捷

1944年3月初,粟裕、陈丕显、叶飞等领导从抗战即将转入局部反攻的战略全局考虑,为使淮南、淮北、苏中、苏北四块抗日根据地连一片,决定出敌不意,拿下时属宝应的北部重镇车桥。此役由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任总指挥,副师长叶飞任前线指挥,参谋长刘先胜协助指挥,经过深入的侦察分析和周密细致的战前部署,战斗于3月5日正式打响。担任主攻任务的七团,采取远距离奔袭,多路突击,猛扑核心据点车桥镇。在军区所属的炮兵大队支援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几个小时就突破了车桥的外围据点,将守敌人围困于数10座碉堡内。至6日晨,战役意图基本实现。从8日至13日,一师收复曹甸、泾河、塔儿头、张桥、杨恋桥、蛤拖沟等日伪据点12处,宝应3万多群众趁胜行动,连续破圩若干处,有力地配合了部队的军事行动。车桥战役,取得了攻坚打援双重胜利,计歼灭日军460余人,生俘日军24人,歼灭伪军500余人,是抗战以来华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收复车桥的消息,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

车桥战役的胜利,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也为苏中领导机关从东台三仓河地区迁入宝应东荡地区扫平了道路。1944年3月16日,苏中军区率先迁入宝应西安丰、射阳湖、水泗等地。苏中党校、苏中报社、苏中高等法院、苏中军机处第一总厂、榴弹厂、江淮印钞厂等直属机构也相继迁入宝应。在近两年的时间内,苏中领导机关在宝应东部纵横百余里的芦苇荡里,领导苏中军民英勇抗战,使苏中抗日根据地不断拓展,人民武装迅速扩展,最终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奇兵伏击七里沟

1945年,民族抗日战争已进入第8个年头,根据当时斗争形势,苏中区党委决定创建新的部队,将十八旅五十四团和江都、东台两个县团,新编为苏中军区教导旅,旅长是刘飞同志。教导旅成立后不久,第一个战斗目标是拔掉望直港据点,7月29日旅党委把攻克望直港任务交给二团,把阻击和歼灭宝应增援敌人的任务交给三团。团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阻击战的地点选在通向望直港公路上的七里沟。七里沟公路南边是宝应通向望直港的运粮河,北边是开阔的稻田,敌人要增援望直港,必须要经过七里沟。扼守七里沟,就好比卡住望直港的喉咙,团党委将这个任务交给四连,在四连的左右两翼是五、六两个连,对增援敌人形成个三角包围圈。四连接受任务后,先后召开了支部扩大会,军人大会,进行战斗动员,连长成炳南向全连指战员提出了战斗方案和要求,全连指战员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向支部保证,坚决用实际行动打好这一仗,来庆祝苏中教导旅的成立。会后,战士们抓紧时间擦枪磨刀,枪上好油,手榴弹都拧松了盖子,放回榴弹袋里,只要命令一到,马上就可以投入战斗。7月31日这天的晚饭开得特别早,大约在下午4时许就开饭了,5点钟左右出发,部队连夜行军,就从五六十里外的集训驻地赶到七里沟,部队除马上派出警戒和侦察人员外,全部进入阵地,行人只准进不许出,干部和战士们紧张地构筑工事,四连的阻击点设在公路上一家磨坊内,一团还及时支援3挺重机枪布置在磨坊的工事内。第二天天刚亮二团围攻望直港据点战斗打响了,这场战斗,击毙伪军翻译及伪军数10人,生浮伪区长刘开基,收复了望直港。宝应县城日伪军得知望直港被围,就派出大批兵力来增援。

上午8点多钟,担任警戒的同志发现西边公路上有两个穿便衣的人直向四连阵地前沿走来,走近一看原来是团部的侦察员,他们一面喘着气,一面说着“敌人……出来了……赶快作好难备”连长戎炳南马上叫通讯员到各排传达命令。“敌人出动,注意隐蔽,准备战斗”。这时,阵地上寂静无声。过了不久,宝应向东方向的公路上,果然隐约见到有几个身穿黑衣的人在走动,东张西望,指手画脚,向四连阵地走来,这是伪军便衣队,离他们几十公尺远,跟着上来的就是大队日伪军,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里已设下了天罗地网。日伪军在公路上大摇大摆地向我阵地走来,越走越近,距离只有40公尺——30公尺——走得更近了。这时连长戎炳南举起他捏得已经出汗的右拳,喊道:“打!”砰!砰!砰……轻重机枪一起开火,日伪军受到这个突然袭击,惊慌失措,昏头转向,死的、活的一起就地倒下。四连指战员抓住这个时机,立即冲出工事,三面扑向敌人,逼得日伪军只有向南退却,可是南面的运粮河拦阻着日伪军的退路,走投无路的日伪军只得硬着头皮,连滚带爬地一起向河里滚去,冲到河边的四连指战员,居高临下猛烈开火,敌人眼看大势已去,无法逃命,只得无可奈何的举起双手投降,四连老战士许术生,端着机枪勇猛冲锋,他一手抓住敌人正在准备射击的轻机枪,一脚把日本军机枪手踢翻在地,缴获了一挺崭新的弯把机枪。

整个战斗只打了十几分钟,歼灭了日军一个小队,俘日军10多人,打伤伪军若干。缴获日军机枪两挺,掷弹筒1只,步枪20多支,子弹万余发。一团的兄弟部队从侧翼出击,歼灭伪军300多人,部队一直追到宝应城附近,吓得日伪军3天不敢开城门。此役历时4天,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收复县城打下基础

日伪魂断三垛河

1945年4月,日军决定将盘踞在宝应城的伪苏北绥靖公署特务第二团马佑铭部,调往兴化南面的周庄驻防,妄想进一步封锁、分割和蚕食抗日根据地。宝应地下党在第一时间获取了马佑铭部调防兴化的驻情报,并在第一时间将这一重要情报送到驻射阳油坊头苏中军区司令部。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45年4月,伪宝应县党部主任朱友和向其胞弟朱庚成谈及伪军二十二师二团马佑铭部即将调防兴化的消息。朱庚成早在宝应县工委建立后就成为中共党员。

他得知这个重要情报后立即向工委书记洪泽汇报。洪泽已经了解到马佑铭团系伪军加强团,驻扎在宝应县城泰山殿,马佑铭又是伪军少将团长。其武器是一式日式装备,有一定战斗力,如果能够解决马佑铭团对整个苏中抗日就会起很大作用。洪泽指示朱庚成进一步做好胞兄朱友和工作,一定要弄清楚马佑铭团调防的具体时间和行军路线。朱庚成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在马佑铭团要调防前的两三天,朱友和有意识地宴请马佑铭,获得了马佑铭团调防的具体时间和行动路线。他回家后就把了解的情况告诉胞弟朱庚成。朱庚成立即向洪泽汇报。宝应工委又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送到苏中军区。与此同时,潜伏在伪苏北绥靖公署中的中共党员邱世毅,其公开身份是中校作战参谋,也获取了马佑铭团调防的情报,他在参加完作战会议后,立即回到扬州九巷家中,派同时潜伏在伪苏北绥靖公署中的中共党员准尉司书韩易专程送至苏中军区,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委陈丕显获得这一情报后,决定调集新四军五十二团、江都独立团和苏中第三军军分区特务团3000余人,由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旅长兼苏中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刘飞指挥这场战斗。他们配给刘飞一部电台,规定每二小时通报一次情况。此外,又给他们作了具体宝贵的指示,着重说明了敌人气焰嚣张,要他们坚决地打,狠狠地打,不要轻敌,务求全歼。

刘飞和苏中第一军分区的战友们本着这些精神进行了准备。第一件事就是选择地形——给“马团”寻找墓地。从宝应到兴化一定要走高邮,再经过这条三垛河公路,由西向东,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在这条公路上选择哪段打最有利呢?刘飞选择了三垛镇以东到河口,共三十里。这里沿河村庄较多,作为伏击战场的地段有七里多长,路中间只有河北紧靠公路的一个村庄,房屋已被日寇烧成断垣残壁,能够被敌利用,但掩护我出击的河沟却有十条左右。这里离高邮和兴化两县城都各有四十多里。因此他们在七华里狭长地带上,布置了一个伏击聚歼“马团”的“口袋阵”。

4月28日,太阳当顶,两个侦察员急急忙忙跑来报告:“由宝应南来的敌人,在高邮停了一天,今天早上就离开高邮东窜,现离三垛镇只有四、五里路了!”刘飞立即通知各团,注意隐蔽,加强对敌监视。不久得到侦察员报告:“河面上发现三艘汽艇,拖着二十多条民船!”下午三点多钟,全部敌人乖乖地钻进了“口袋”,“出击的时候到了!”刘飞一声令下,河东突然“叭叭”地响起了振奋人心的信号枪声,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紧接着,轻、重机枪,手榴弹和我们兵工厂制造的小炮一起怒吼,埋伏在南北两岸的指战员们,把仇恨的子弹、榴弹、炮弹,像狂风骤雨一样地射向敌群。化装在田间的干部们也都占据了有利地形向敌人射击,沿河上下一片爆炸声。

敌人的三艘汽艇首先开始了回击。他们凭借着船板掩护,一面顽抗,一面割断牵引民船的绳索,开足马力,企哪肯放过他们,便集中火力射击,五十二团三营的勇士们展开侧击,弹雨过去,除了先头的一艘汽艇钢板较厚没能摧毁被其逃脱外,其余都瘫痪在河里不能动弹了。在公路上的敌人,遇到突然猛烈的袭击,队伍大乱,大都趴在公路上滚来滚去,但是公路北边是泥泞的水田,南面是宽阔的三垛河,隔岸还有特五团射出的密集火网,敌人前进不能,后退不得。有的跳河,有的拐着腿逃向新庄。前后只一个半小时,公路东段的歼击战就已基本结束。走在最后压阵的一个日军中队和二百多个伪军,被我特务营一压,立即丢下几具尸体夺路抢占了新庄和前面逃来的日伪军会合,凭着一人高的断墙,用机枪、步枪成交叉火力网,以掷弹筒弥补死角,集中地向我军射击,妄想固守待援。最后围歼新庄残敌的总攻开始了,五十二团三连和特务营赶到了,江都团的一个连也赶来了。他们从四面八方把固守新庄南部的敌人紧紧包围,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和一片冲杀声。这时天色已近黄昏,盘据高邮的日军已分两路来援,隐隐传来小钢炮的轰击声。五十二团参谋长胡乾秀组织好炮火,集中向庄上轰击,顿时火光冲天,大地也抖动起来,剩下的三十多个鬼子,眼看着自己的命运危在瞬间,不得不扯掉太阳旗,跳出断墙,赤裸着上身向西面突围逃窜。充满仇恨的战士们,瞪着发红的眼睛,狠命地追逐射击,战场上到处横着日军和伪军的尸体,近千个伪军俘虏,个个垂头丧气,狼狈不堪,无神的眼光呆呆地望着薄暮笼罩的三垛河。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战斗,一场激烈而又漂亮的伏击战胜利结束了。这一仗一共打死日军240余人,伪军600多人。俘日军7人,伪军958人。日军山本顾问,伪军团长马佑铭,还有中校副团长等也都成了我军的俘虏。缴获轻、重机枪、步枪一千多支,各种炮16门,大批弹药和物资器材和很多轻、重武器等辎重装备,还有几百两黄金。

三垛河伏击战出奇制胜,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凶残气焰,写下了苏中抗日史上光辉的一页。新四军军部、一师师部和苏中军区首长专门颁发了嘉奖令,表彰在三垛河伏击战中获得光辉战绩的全体指战员。

收复苏中第一城

1945年8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后反攻阶段。8月12日,苏中1地委和宝应县委共同商定首先向运河沿线的宝应县城发起进攻。为不打无准备之仗,首先成立解放宝应县城前线指挥部,由苏中军区副参谋长梅嘉生、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黄逸峰分别担任正副指挥,指挥部设在北门外。针对苏中大部分主力仍在江南抗战的情况,决定解放宝应县城的任务由军分区、宝应县独立团和苏中公学来负责完成,并决定8月16日对宝应县城实行全面包围,决不让一个敌人逃走。会上对参战部队还进行了分工:苏中公学警卫连配合第一军分区某部负责南门和小南门;宝应独立团负责北门和西门;苏中公学24队负责东门。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对驻守在宝应县城的日军来说无疑是一枚重镑炸弹。他们仓皇撤退至徐州,留下伪孙良城部队106团和伪保安团计2000余人困守县城。原来驻守在黄浦、八浅据点的伪军感到末日来临,龟缩进了宝应县城。根据苏中区党委的批示,宝应团和部分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和全县各区4万多民兵群众的配合下开始对宝应县城实施包围,意欲迫使敌人就范,减少城内无辜百姓的伤亡。但伪军狡猾之极,试图通过谈判投降来拖延时间,伺机逃跑。伪县长江廉清委派士绅鲍执之、商会会长王锡等人分别出城与攻城部队进行了三次谈判。攻城部队明确表示:如果投降,一定保全他们的生命财产,如果抵抗,坚决给予消灭,并限定在12小时内作出答复。但他们没有回应。攻城部队识破了他们的诡计,不得不采取强攻。16日,宝应县委书记顾风、县长张遗、独立团长朱传宝、县武委会主任金求真以及副主任杜文白、公安局长周柏林等同志也亲临前线指挥地方武装和民兵参战,全体指战员摩拳擦掌。等到晚上,部队在梅嘉生副参谋长的指挥下开始攻城,县团围攻北门、西门,彭雪枫部一个营和分区黄逸峰部围攻东门、南门。18日,南、北门外街道被占领,伪军被困于城内。22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似乎预示着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部队决定向城内伪军发起总攻。

22日夜11点20分,总攻打响。皎洁的月光下,敌人占据有利位置,负隅顽抗,疯狂地向城外扫射。他们一边向城外投射硫磺弹,烧毁城脚民房,一边居高临下,刺杀爬城战士。但城外勇敢的战士越战越猛,借着月光和火光,奋力攀爬。24队被派到机炮排去的蔡元如同志冲在最前面,打响了从东门攻城的第一枪。在南门口,战士张石明和6班长首先登城,刚爬到半截,6班长就负伤了。后面的同志还未上来,张石明同志孤身一人奋勇当先,冒着密集的火力,连摔4个手榴弹,转眼间就翻上了城头。他向西直奔碉堡,俘虏了6名伪军。紧接着后面的部队也跟了上来,嘹亮的号角声在城头响起。这时,进攻小南门的9连,也攻入城里。1班同志连续向城头上掷了五六十个手榴弹,逼使伪军撤离。战士们一个个生龙活虎,争先恐后地往城墙上爬。3班长郭平汉同志第一个爬了上去……城里伪军见大势已去,纷纷丢盔弃甲,缴械投降。经过数小时紧张激烈地战斗,进攻东门的部队最先突入城内。接着,东南、南面、西南、西面的各路队伍也相继突入城内。凌晨3点,伪军被全歼于城西北隅,战斗胜利结束。沦陷了6年之久的宝应县城终于获得解放。实现了苏中区党委首先解放宝应县城的决心。这次战斗,全歼伪孙良诚部四十二师一0六团、伪宝应保安团全部,生俘伪团副、伪县长江廉清以及伪警察局长胡学明以下官兵2000余人,缴获各类辎重若干。这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中地区收复的第一座县城。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