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医生”
丁 浩(县人民医院):
丁浩,男,38岁,县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荣获宝应县“新长征突击手”、“白求恩杯竞赛”先进个人、县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扬州市“医德之星”等荣誉称号。曾经有一位年轻的甲状腺癌患者,夫妻两人都是聋哑人,由于交流和沟通方面的障碍,在外院诊治过程中病情被一定程度地延误,由于病情较为棘手,为取得较好的诊疗效果,丁浩努力克服与病人交流的障碍,耐心了解情况,及时制定了手术方案并成功实施了甲状腺癌根治手术。术后丁浩克服工作忙的困难,多次上门随访,主动关心这位聋哑人,目前患者无论在生理机能还是在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均已调整到了比较理想的状态,重新融入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
丁志英(安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爱心,是她行医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
丁志英,女,42岁,安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爱心是她行医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得到丁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她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丁医生以她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社区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她赢得了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去年12月,获得全县窗口行业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文明服务标兵”等荣誉称号。她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
刘杰(黄塍镇卫生院):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刘杰,男,48岁,黄塍镇卫生院主治中医师。他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身缠重病的患者,在死亡线上挣扎了2次。他先后接受了小肠部分切除、膀胱次全切除、胃大部分切除等重大手术,由于膀胱大部分切除,每次去南京复诊,都随身携带尿壶,经常低热,口腔溃疡,腹痛腹泻……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边吃药边上班,有时情况严重,白天依然坚持上班,下班后再给自己输液,同事们都说他要工作不要命。2010年春节后,为了心中的群众,他连腹部缝合线都未拆就开始上班,强忍腹部术后的不适,照常接待每一位患者,他经常整月上班,不休一天假,有时眩晕症一发作,就在科室检查台上躺一下后继续上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誓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张新苗(县人民医院):
病人的需要就是唯一的选择
张新苗,男,40岁,县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耐心对待患者和家属。“8小时上班,24小时负责”,被他视为行医准则,常常深夜出现危重病人病情变化或来了新病人,他都毫无怨言地及时赶到医院,及时处理。一次,已经忙了一天的他,刚到家睡下,接到科室电话,说来了一位急性脑出血病人,昏迷不醒,呼吸急促,生命危在旦夕。病情就是命令,顾不上刺骨的寒风,张新苗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医院,到医院后,张新苗一边安慰家属,一边了解病情,并迅速制定抢救治疗方案,一月后患者康复出院。有多少次下班后医院还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有多少次为了抢救危重病人彻夜不眠,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病人的需要就是自己唯一的选择。
沈培源(县中医院):
以实际行动诠释白衣天使的价值
沈培源,男,49岁,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执行医院的对外服务承诺,多年来自觉抵制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在医疗活动中,重视人性化服务,重视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热情服务于每一位患者。为了解决一些长期卧床和一些老年患者看病难的问题,经常到患者家里随访或接受患者的电话咨询,从不图任何回报。记得五年前他收治了一名从北京大医院转回的身患重疾的老人,儿女均在外地工作,老人在病房治疗一段时间,病情稳定后便要求转回射阳湖镇老家治疗,考虑到病人的需求及家属的心情,他每逢下夜班查过房处理完事情后,便乘车到数十公里外的病人家中看望,下午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家,半年后老人离开人世时显得很安静、没有痛苦,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白衣天使的价值所在。
周宏霞(县妇保院):
“她比我孙女都要好!”
周宏霞,女,38岁,县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周宏霞以她卓越的奉献体现了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的价值,她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融入到工作的每个细节,她是病人喜欢的“好医生”。产科是一个随机性大、高风险、高压力的科室,作为科主任的她,每天24小时开机,时时处于备战状态。在周宏霞的眼里,病人,无论富贵或贫贱,她都会一视同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患者付出更多。去年,她上缴的红包金额全院第一,并多次收到病人的表扬信和锦旗。周宏霞对每一位患者充满了细心、耐心、热心。就是不久前,一名来自农村的子宫脱垂的老年患者,因为服用抑制排便的药物,术后五天患者仍不能排便,她带上橡胶手套,抠出硬大便后老奶奶才顺利排便。因为太臭,老奶奶的家人都跑出去了,可是她一点也没有嫌弃老人,仍是笑着跟老人说:“奶奶,现在舒服了吧。”老奶奶高兴地直点头,老人说“周医生比我孙女都要好!”
居敏军(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
“他待我们像亲人!”
居敏军,男,34岁,射阳湖镇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他是一位谦虚、朴实、进取却又十分低调的年轻医生。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服务病人当作唯一追求。他刻苦好学,钻研业务,严谨认真。他热情细心,耐心周到,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有一位王姓病人患病多年,家中为他看病经济已十分拮据,慕名找他看病,当他了解病人家庭实际情况后,主动与医院团支部联系,为他筹集了一份爱心基金,钱虽然不多,但可解病人的燃眉之急,同时在病人病情好转出院时向院部申请,减免了一部分住院费用,病人返家后不久便托人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居医师以示感谢。用老人们自己的话说:“他不是我们的儿子,却比我们的儿子还要亲!”
赵大兵(鲁垛镇卫生院):
“24小时坐班的医生”
赵大兵,男,46岁,鲁垛镇卫生院内科医师。在鲁垛镇,许多村民都认识赵医生,群众称他是“24小时坐班的医生”。他认真执行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热情为群众服务,任劳任怨,以一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当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他总说:“人不能忘本,不能钻到钱眼里,我不能事事算计自己的得失,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回报群众的信赖和党的培养。”他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的要素当包括精湛的医术、对病人的一颗同情心和积极热情的服务态度。